Migrant Workers In Taiwan
外籍移工在台灣
為什麼會有移工來到台灣呢?
1980 年代開始,台灣的國民所得增加,人力素質提升,但當時支撐起台灣經濟的勞力密集產業仍然需要大量低薪勞動力,正好有一群來自東南亞國家、帶著觀光簽證入境台灣的人們,看見了這個勞動力缺口。他們發現可以增加收入的工作,便利用逾期居留的方式,彌補這一段時期的勞動力;同時,也有台灣人看見了這群廉價勞動人口,部分的富裕家庭更開始聘用家庭幫傭,醫院也開始出現廉價的監護工。
「移工」 (migrant worker) 比「外勞」 (外籍勞工,foreign worker) 更強調的是透過「移動」來求職或工作的人。這裡說的「移動」在學術上的定義,包含了從縣市到縣市的距離、或者國家到國家的距離
只是很多時候,移工會特別被用來稱呼比較低薪的外籍勞工族群,而這也是為什麼「移工」和「外勞」這兩個詞常常交替使用。
一般而言,工人分作白領和藍領兩個階級:「白領」是指以提供腦力勞動來獲得報酬的工人;「藍領」則是指以提供體力勞動來獲得報酬的工人。
移工的分類
產業移工
包括的產業類型較多,從事「製造業」、「營建業」和「漁工」這三種屬於「3D 產業」的工作。什麼是「3D產業」?也就是骯髒(dirty)、危險(dangerous)、辛苦(difficult) 這三樣惡劣工作條件的簡稱。這些不安全的工作正是多數台灣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,所以勞力空缺就順理成章地以移工填補了。不過相對「社福移工」,從事「營建業」和「製造業」移工就適用《勞基法》,薪水也比照最低基本薪資$22,000 計算,也能夠依法獲得加班費和適當的休假日。
社福移工
主要分為家庭幫傭及看護,其中看護又因為聘用雇主的身分不同,分為「家庭看護」(雇主為一般家庭) 及「機構看護」(雇主為安養院、長照中心或醫療院所等等) 。在法規制度上,只有「機構看護」受到《勞基法》的保障,薪資符合最低基本薪資標準$22,000;「家庭幫傭」和「家庭看護」則是歸在《就業服務法》的規範中,但法條沒有明定薪資,市場上的行情大約落在$17,000 元左右。
漁工
因為聘僱的地點差別,分作「境內漁工」和「境外漁工」兩種。「境內漁工」就是在台灣境內上船工作的移工們,享有《勞基法》保障,基本薪資當然也是比照$22,000 計算;「境外漁工」是在台灣境外上船工作的漁工,他們歸屬在《就業服務法》中,沒有明文規定的薪資,相較境內漁工也更難以追蹤工作狀況和環境,導致境外漁工的每月基本薪資大約落在$3,000 到$9,000 不等。
薪資比較:
在法規制度上,只有「機構看護」受到《勞基法》保障,符合最低薪資標準 $22,000 。而家庭看護工是屬於《就業服務法》的規範,法條並沒有明定薪資,大多是和雇主約定。
「產業移工」明確的分類,可以說是從事「製造業」、「營建業」和「漁工」這三種。「營建業」和「製造業」移工就適用《勞基法》,薪水也比照最低基本薪資 $22,000 計算,也能夠依法獲得加班費和適當的休假日。
工時比較:
「營建業」和「製造業」移工雖然適用《勞基法》,能夠依法獲得加班費和適當的休假日,但是其每個月的工作時常卻也是十分龐大;家庭看護工的工時並沒有受到法律保障,幾乎是24小時待命,每日工作時間內的休息時間僅2.9小時,而工時卻長達13.1小時 。
外籍移工在台各縣市比例:
移工來台,對台灣產業、社福,從原本的補充性勞力到今日的替代性勞力,成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族群。移工工作的區域分佈全台,其中又以桃園市最多移工,台中及彰化次之
可以待在台灣的年限?
台灣在 1990 年第一次以專案的方式引進合法移工,更在 1992 年通過《就業服務法》,明文規定可以聘用移工的產業和條件。目前台灣開放「印尼」、「越南」、「菲律賓」、「泰國」及「馬來西亞」和「蒙古」這六國的移工進入台灣工作,換算下來,大約是每 33 個在台灣的人,就會有一個東南亞移工。
依法規定,產業移工在台工年限12年,看護移工為14年,只要年限一到得限令出境,雇主若有聘雇需求,得再向勞動部申請。國發會統計,截至今年2月,在台6年以上的外籍勞工總計10萬1,786人(產業外籍勞工50,886人、社福外籍勞工50,900人)。在2018年,行政院通過「新經濟移民法」草案,內容修訂成外籍人士投資移民,只要符合投資營利事業新台幣1,500萬元並創造5個台灣人工作機會的條件滿3年以上,可取得永久居留權。